威爾第是個受人敬仰的愛國者,自己又格地尊崇詩人曼佐尼。這首偉大的「安魂曲」,從任何一方面來說,都不下他的歌劇作品,旋律優美的歌詠、華麗的樂團插奏和激昂、幽暗的情緒。
本集現場收錄於世界上最盛大的藝術節之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由現今最具大師氣派的指揮阿巴多率領四名最出色的演唱家,及有著優秀傳統的倫敦交響樂團和合唱團。
曾受教於義大利「威爾第音樂學院」的阿巴多,指揮起威爾第的作品自是不同凡響,而以演唱歌劇出名的演唱者們也能完美地掌握住這部作品中對"死亡"的矛盾心理:像是既畏懼又期望它能帶來慰藉,以及對上天終仍是悲憫的希望。充滿人性的音樂和汗淚交織的演出,令在場的人難忘,在超高水準的錄製下,收藏價值豈容錯失!
卡列拉斯 JOSÉ CARRERAS
1946年12月5日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在巴塞隆納向普格(Puig)學習聲樂(男高音),1956年首度演出法雅歌劇《彼得羅先生的木偶戲》(Retablo de Maese Pedro),首次專職的演出是在1970年時,演出劇幕是威爾第《納布果》,同年在威爾第聲樂大賽中得獎,並在巴黎與義大利的劇院演出,在1971年時首度在倫敦登台,也曾在英國柯芬園演出《茶花女》,1972年時則在紐約市立歌劇院演出《蝴蝶夫人》,1974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托斯卡》。在事業正值高峰的時候,卡列拉斯因罹患血癌而退出舞台,1988年重回樂壇後是以獨唱之音樂會演出為主,1991年在英國柯芬園演出聖桑《參孫與達麗拉》,才又重新開始脫離已久的歌劇表演演出。
卡列拉斯不但英俊,而且音色甜美,風格熱情,是一個有幽默感、平易近人而慷慨的音樂家,亦是三大男高音中的巨星。可惜的是,他於1987年患上白血症,而在復原之後,他便設立了一個白血症基金,到現在已籌得有上千萬美元,幫助需要的人。
馬格莉特.普萊絲 MARGARET PRICE
1941年4月13日生於威爾斯。從學於英國倫敦四大音樂學院之一的三一音樂學院(TCM (Trinity College of Music) ),學習聲樂,廿一歲首次正式登台,演出莫札特作品《費加洛婚禮》,十分成功,一年後,同一戲碼在倫敦歌劇院演出。1969年赴美,於舊金山歌劇院登台,再度擔任莫札特作品《魔笛》的女主角,兩年後,在科隆歌劇院演出「唐喬望尼」,再次轟動,隨即應邀前往慕尼黑、巴黎、紐約等歌劇院,1981年在舊金山歌劇院與義大利著名高音男帕瓦洛帝同台演出威爾地名作《阿伊達》。
潔西 諾曼 JESSYE NORMAN
1980年代初期,潔西‧諾曼灌錄了理查‧史特勞斯的《四首最後的歌曲》,在她之前,已有舒娃茲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以「高貴優雅」的詮釋,為這部作品立下難以超越的經典,而諾曼則以宏亮的歌聲賦予此曲全新的生命力,震撼了國際樂壇,成為另一種典範。
諾曼她掀起了一股「黑色旋風」;就是她有碩大如宏鐘的音量,但她歌聲裡的感情,卻細膩得猶如微風拂面,不論是歌劇或藝術音樂會演奏的歌曲,諾曼對其呈現的詮釋,表達出音符與文字間的真實情感,而她寬廣的曲目,更驗證了這位首席女高音全方位的實力。
魯傑洛.萊蒙地 RUGGERO RAIMONDI
男低音,1941年10月3日生於義大利波隆尼亞,23歲或斯波雷多(Spoleto)聲樂大賽首獎,隨後,應威尼斯歌劇院之聘,擔任駐唱。聲譽日隆,米蘭、紐約、倫敦、漢堡、巴黎、日內瓦、貝莎多(Pesarto)等歌劇院,甚至走向螢光幕,拍起電影【卡門】